第二天參學法句記錄─重點在放 下
◎ 生問 師:「什麼叫涅槃?」
師教示:「在古印度因取水不易,且知道露水是最清淨的水,可用來供佛,稱甘露水。所以會在夜晚時,以白玉盤放在露天處以收集露水,再將之裝入瓶中,此稱涅槃,取其清淨無染之意。(貪嗔癡俱消)
◎ 師反問生:「什麼叫懺露?眾人皆答不出,請 師教示。」
師教示:「在古印度有一種植物類似中土的蔥,其心中空但有黑色黏液,若想摘取其汁液,就得由下而上慢慢擠壓,就可擠出汁液,稱懺露。在現代引申為向大眾訴說自己的不是處,稱發懺露。」
◎ 送到通口,其他就靠個人的努力了!雖然今天表面上沒到達目的地,但收穫是隨時在發生,端看自己心眼有沒有打開?大家同舟共濟,掌舵者若因心急不察細節,或不聽同船其他人的勸告(控制欲強),那就錯了!
◎ 一切自然皆在為你說法,你收到了嗎?境緣無美醜,美醜在人心,大自然的法則,就是一本無字真經,從中去體會“空”─不解“空義”,“執有”就會很辛苦;“執空”不解“有義”,就會很痛苦。
◎ “空”很重要,因距離而造就美感,短暫的別離是會換來更大的幸福。空掉了,才能知空,而“識”常是入了情識,因第六意識的執取好壞,而引起第七意識的情識,起了種種對立的作用。在無常中看不清、抓不到,在有常相中去體會大自然,而你可以從中回到平常心嗎?在生活中,要做就不可以嫌煩、嫌臭,否則就更臭了。
◎ 若想要事事如意,就得有福氣,要不生氣、不煩惱,才能事事如意、吉祥如意!而不是享癡福,把福氣用光了,那怎麼辦?
◎ 師講述─三隻狗的故事中 “放下”的原由。日後得空,將再整
理這“三隻狗的故事”,整理後再報告。
◎ 當貪成為一種執著,不論是貪情、貪愛、貪著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或是世間八風,就苦了!我慢、我見、我執若不除,則修行無益;破除傲慢,是自己該面對的問題。當已身捨念清淨時,連剛剛的想法都要打破,要懂得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自己去思維,讓自己能靜下來,時間到了,就走對路了!
◎ 方便法門有很多,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對治自己的心,清淨法門自會流露。戰爭是來自於自己的心(成見與偏見),要能以和為貴,要能懂得感恩一切,讓自己的心能安祥與安穩,其關鍵就在於─能接受真正的自己。
◎ 肯定別人,別先排斥他人,當成為別人眼中的“ 怪ㄎㄚ”時,要先回來反省自己。人會先排斥別人是因為過度保護自己,原因常來自於在親情與感情上被迫於無耐的接受時,就會以保護自己不被傷害為先。
◎ 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因有所求而必須忍耐?還是因為忍耐而產生需求?當需求與欲求產生交媾時,人就迷糊了,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 在修學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先想清楚了以後再做;一種是先做了再去體會,修行本就是因各人的根性、因緣的不同,而不斷的去調整與體會。
◎ 什麼叫「觀自在」?
要先將事情“放下”,才能“看破”,才能真“自在”。要能“觀”才能入“慧門”。
如實的觀察內外,真正的面對自己,有辦法安撫自己內在的苦悶,靜靜的觀察世間一切的無常相,體會因執著於這個我,而產生的諸多苦受,若能除我慢、我見、我執,真正體會什麼叫無我,才能真正的“觀自在”!若是做不到,就是在結善惡緣,而不是能真解脫了。
◎ 道的法則─就是無私的奉獻。佛陀住世說法的核心是修解脫道。修行若是不能離苦得樂,那麼你在修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