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賜 三 陽 於 人 曰 魂,地 賜 四 陰 於 人 曰 魄。」這魂、魄為天地所賜,故可稱天父地母為先天父母,而人受父精母血而生,故稱後天父母(先天一點靈識,即可稱太白金星)


”藏於五臟中的(五行屬,另稱東家男)、“”藏於五臟中的(五行屬,另稱西家女),“父精”表為五臟中的(五行屬)、“母血”表為五臟中的(五行屬),此四者皆歸於五臟中的(五行屬),故人無信而不立、君子本立而道生。


修道要堅固根本,就必須先將人做好,瑤池金母普渡收圓真經上云:「孝弟立而人無愧,精神足而道可修。」這“孝悌”就是做人的最根本基礎。所以在


修道的過程中須陶魂鑄魄、煉養精神還於父母,即須改過向善、制服己心之惡魄,行仁義禮智信之實,才可謂之“修道”,否則也只是修個表面化罷了!


截錄「那洛巴六法」書中所述:「土大種清除愚癡,即為毗盧遮那,故由毗盧遮那成就人身。由於菩提─父精母血的自性,遂執持我所有(的意識),這是出現水大種的外因,嗔恚清淨的水大種,就得不動()的自性。由動而升起暖之火大種,貪欲清淨了的火大種,是無量光()的自性。由動和輕,生起了火大種,忌妒清淨的空大種,成就了不空成就()的自性。樂是空大種,清淨了吝嗇是寶生()的自性。」這證 明了 老師常說:「能夠來當人,其實每個人原就是佛,只是佛是開悟的覺者(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而眾生是迷糊的佛。」為何會迷糊?受了貪、嗔、癡、慢、疑的習性所染,若是恢復了清淨自性,則人人皆可成佛。


佛既是「覺者」,那所謂的「佛知見」是“以不離世間現實的人生”,為主要的講述內容,若是有人打著「佛知見」的名相,但內容離了現實,而盡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兒,那就絕非「佛知見」,而是入了「魔()障」了,習者不可不慎。


而從佛經典籍中所載,即可知佛陀的教育,是以令眾生獲得身心安樂的法藥 ─ 對所遇一切外境的不可預知,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可以隨順因緣的「隨順觀、隨順覺」,藉以令內在的「原心」可以恢復圓滿為主要目標,並施予「四念住」的法藥來讓迷糊的眾生能有所覺悟,進而了生脫死。


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是為解決身、心所遇的困境才會出家,而解決身心與性命所產生的問題,就非得從因緣處下手不可了。有因就有果,有因緣就有果報,所以要知 因 了 緣,自然就不會落入因果業報。


宇宙的萬象─實是以眾生的業力,即是以煩惱所構成的業緣所組成。而念佛法門所說,要人們能夠“念佛成佛”的關鍵,其實是要所有念佛人,能以憶念佛陀的慈悲,行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之實,自然可以“念佛成佛”。


「四念住」的法藥中以「觀身不淨 (身念住)與觀受是苦 (受念住)」為修學者所必經的過程,以下粗略的將之分為「八種觸受」:


當人在修學過程中所常遇到的八種觸受─一般均以皮膚的觸受為多,與世俗所說的“氣”有關。


簡易的說法─可分成冷、熱 輕、重 滑、澀 動、癢,此八種觸受。


另可分成熱、涼 酸、痛 麻、脹 緊、刺 動、癢,此十種觸受來對應身體裡十二經絡的變化。


熱、涼 ─ 五行屬火,以心火的旺盛為依據,其反應的經絡屬心經、心包經()與小腸經()的作用。


酸、痛 ─ 五行屬木,與肝氣的疏通與否有關,故與呼吸時的氣場循環有關,與“風”(空性)也有關。其反應的經絡當然為肝經與膽經。


麻、脹 ─ 五行屬土,與脾的收納氣息有關,其麻脹感多在兩側腋下沿著身體兩邊與手內側的脾經,還有胃經也是反應的經絡。


緊、刺 ─ 五行屬金,與肺與大腸有關,也與鼻子(呼吸)有關。其反應的經絡為三焦經與大腸經,與環境的通風與空氣的好壞以及所在環境裡有無陰物有關;此時若覺不適,可以持咒護身或是持聖物護體,尤其需護住上八卦(肺部)


動、癢 ─ 五行屬水,與腎水有關,其反應的經絡為腎經與膀胱經。


當身體表面皮膚所產生的八種不同觸受後,內心因著“五蘊”(色、受、想、行、識)起,所產生的種種變化,通常都會反應在腦部(去分別與執著),故須正視五蘊,以四念住中「觀心無常(心念住)、觀法無我(法念住)」來破除五蘊,化五蘊為五根、五力,才能得正受用。


故當身體產生以上所說的種種變化時,必須靜下心來,以四念住來觀照己心,別一直被痛覺所牽著跑(這通常有些困難,但仍需去練習,而非只是體驗、體驗,否則也只是感受、感受罷了),才能真正得到正受用。


          以上為整理近日上課的部份內容。


                                               阿 霞恭敬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