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輕的時候對於外出這件事總是「隨心所欲」的放任自己,不用任何人首肯,要去那裡就只是報備,如今多了很多身份,相較於今日才知道,以前的自己真的過份了,因為智慧不足,所以總要有所比較後才知道要珍惜。


 


99.04.23-24花蓮之旅,從知道的那一刻起,決定要不要去,怎麼去就一直都是老問題。我是想去,不再只是因為愛玩,而考驗也從知道的那一刻起:行程與先生出國撞期,小孩的安排,種種的問題....!不想了,就隨順吧,這麼多年下來的經驗告訴自己「做好準備,至於能不能去,一切自有安排,都好」,是最近對於善知識的親近比較持續穩定,我「理念堅定但結果隨順」。


 


幾天之後..很奇妙的先生原本的出國行程有了變動,媽媽也願意幫忙帶小孩,是能成行了,但看看行程表,如果要配合著一起走,要「很早」,對我而言不是那麼恰當,於是我考慮著:既然目的地知道,不如就走自己的路吧,走另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於是我開始計劃著,在不影響整體團隊的規劃內,按照自己的情況安排行程,第一次不能全程跟著,怕遺漏了什麼,心裡難免稍有不安,但這卻最貼近自己的生活步伐:當日有充足的時間把小孩送去上學,先生上班前先送我去搭車,也不影響先生的上班時間,回到家的時間還早,也不會因為長途跋涉而影響家庭照顧,那麼就自己走吧!


 


高鐵一到台北站,一貫的跟著人群用很快、很急的步伐移動著,待發現後,我問自己我急什麼,又不趕時間我急什麼,此 時 老師常說的「優雅」二字浮上心頭,我一向太急,不管趕不趕,就是很急,在以往的教導:老師總是要我們在過程中觀察自己,這一次我發現到了。


 


是太久沒有就這麼一個人,一個人走在後山的街上,很輕鬆但也有一點不知所措,不是害怕環境的陌生,是很久不曾想過自己該獨立,認識老師已超過10年,都快40歲的人了,還是被動,也不是不能,但為何要如此?仔細回想似乎是從經歷過婚姻的挫折後,從那時起我遺失了自信(我曾經太驕傲了),然後讓自己變成如此,我怎麼把自己學呆板了。為 何 老師要鼓勵我要走出去,一方面是否就是要幫助我找回遺失的自信。


 


已經記不得有多久沒有一個人,就這麼放心的走著(以往出門我總是會掛心家中的一切,但這一次沒有,因為已安排好了,既有安排就放下了),就一個人慢慢的,有目地的走著,也才發現已經很久沒有給過自己一個安靜,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平常出門我總要帶著一堆人),平時忙(盲)的沒有目標,這更體會『靜與停』的重要,靜心停下來思考,檢視自己目前正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走不出來!與家庭、先生、小孩無關,是『自己的心』被牽絆了,因為害怕「一個人」,所以死命的拖著不屬於自己的包袱,拖不動了還要嫌包袱重,不自由不是真的,婚姻、家人都不該是自己情染與怠墮的藉口,否則他就會是下一個「因果牽扯」的開始,誰是你的藉口,那麼他就會成為你下一個問題,這麻煩不是別人而起,是自己習性與起心動念惹出來的,我雖選擇『婚姻』,但他不該是『藉口』,結婚有結婚後的學習方式,但大原則絕對不變,『道理』不會因為結婚或生幾個小孩而有不同,因為「所緣」不同,每一個人選擇成長的環境或許不同,但天地所給的絕對相同,是人因想法、根器、願力不同而有所分別,也因為人的認知不同,長成與作用自然不同,這不同不是天定的,是人自己選擇的,每一個人能有多高的成就,是自己設定,而不是誰說的。


二天的停頓,走出高鐵站,沒有以往外出的疲憊,就是平常,短暫的休息,又是充滿電力,沒有收心的問題,因為一走出來,三個小孩就會滿心歡喜的爭著叫媽媽,原本生活該有的秩序能很快清楚就緒,一開始為什麼「我想要去」,就因為這樣,這停頓很重要。


2009.05 翠鈴


師教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菩薩隨順因緣,完成願力,成就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