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觀有情世界”中之六根


簡述“禪觀有情世界”


◎問:「請省思什麼是讓你掛念與放心不下的事?人若是連發現問題的能力都沒有的話,那麼如何提起?(未曾提起,哪知放下?)則學禪又何用呢?」


師教示:「先問自己有沒有活在每個所遇緣的當下,人在心在否?心若在為何答不出來呢?是心控制言語表達?還是言語表達控制心呢?」


「反問了這麼多,就是要學者省思─人得先知道問題在哪兒?才能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但放下非放下身心有形的事物,而是連心上的…,也要放下。每日活在生命的現場,就是放下。」


「人常被自己的情緒、性格、毛病、習氣給玩走了,五蘊不空,脾氣一來,卻誤以為這一切的組合,就是“我”,而放不下這個“我”。修行就是要人們喜怒哀樂能合乎中節,這是改變自我的開始。要走出情緒才能穿透一些力量,情本有,是愛與恨(這裡所指的愛恨是與慾求有關)、要與不要在穿透著,從中就有著許多的變異性。(情緒與情慾可產生許多變化)


「佛陀先去了解人世間有許多的苦悶、壓力與挫折後,才又重新放鬆,重新了解到苦、空、無常是正常的,進而證到無我。人活著有太多事不如己意,而這一切就是在投射自己放不下的恐懼,以及貪、嗔、癡、慢、疑;修行就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去放下(全然的接受一切及放下自我才能稱真放下)。」


「走這條路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麼包袱,要顧好它,而不是懶惰心起想託求給神、佛、菩薩,那是行不通的。一個真正面對自己的人,是會配合一切的。知道什麼叫懶惰的表現嗎?那就是在生活上表現的意興躝跚,對事物沒有熱情;面對時就有壓力,沒能量會勉強自己去面對自己不想面對的事。」


「佛陀也要我們從一切諸有情身上去觀察與學習,了解生命的諸多起伏→接受了先將心安下來→才能著手去調整→漸漸的才能達到超凡入聖之地。」


修緣不修身─是修心心要禪觀→得智慧→進而才能禪觀有情世界 (了解苦因→止息苦) 。日常生活中,當你對某件事或是對人有看不順眼時,你就有了“死穴”,要每日看清楚自己怎麼了?當願意開始回來內觀時,就會看到自己有很多煩惱與恐懼,這時就要看清楚它→接受它,慢慢感動自己與他人,這能獲得真正的歡樂。(每日要觀察自己的六根,要學著洞察清楚。)


「人是先懷疑自己,才會去扭曲別人,將衝動化為慈悲與愛,是穿透對立最快與最好的方法,是圓融他而非打擊他。人們習慣性的要他人來聽自己的,而不是概括承受下來後,再去撫慰他。」


「禪觀有情世界就是透過禪觀→禪定→禪修,這時才能說有在禪修。時時保持如何在境界中看清楚,再深入的去體驗內心深層的恐懼→死亡(毀滅),能走過這一關才有重生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