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法門的簡介
◎問:「修行上最大的障礙為何?」
●師教示:「無法心口如一不自欺,而“自欺欺人”就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礙。面對壓力無法去除,身體一定會累積壓力而成為病因,這時就用意識心去牽引而無法自己真放鬆,那怎能不病呢?身心皆病,卻又自以為修的很好,那…怎麼修?」
「當因緣現起,無法安住在境界中,而讓身心皆受影響時,這時就要懂得內觀與慈觀。若是不了解實相,而選擇用忍耐的方式來修行,那就錯了!要懂得回到問自己,找回修行最原始的初衷,懂得自省、回到內觀,懂得慈心對人。」
◎問:「什麼是慈悲?」
●師教示:「慈悲字面的解釋是“拔苦與樂”,最佳代表是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慈悲是每位佛菩薩與神仙佛聖的共同表徵,也是每位修行者的功課,但每個人對慈悲的定義點並不同,真正的慈悲不是忍耐也非縱容,先回來問自己─你慈悲嗎?對誰慈悲?對己?或對他人?還是只限定身邊的諸有緣?各人答案不盡相同,先回來審視自己吧!」
◎問:「如何修持“慈悲法門”?」
●師教示:「修“慈悲法門”須從點到線再成面,水到渠成時,就可有一定的空間。」
「每個人皆有佛性,所以每個人有都是佛子,先確認自己是佛子,從己身這個點出發,投入解脫道。解脫不難,難在定慧,要解脫必須要行“智慧行者”的解脫次第法,先透過身念住、心念住,才能得慧解脫(法解脫)。」
◎問:「如何從“點”出發?」
●師教示:「透過生活中種種對應,當看到自己的貪、嗔、癡面貌現前,就要從中去內觀,時時懂得反觀自省,先從解脫自己的煩惱苦厄做起。」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無明起作用,身、口、意起了一個燥急,就得停下來去反思,為什麼?要知道“有漏皆苦”這“漏”字是一切煩惱的總稱,那煩惱從何而來?就是從欲求而來,貪了、執了,就嗔了、苦了。無明罩頂、愛染牽纏,焉能不苦─“諸苦皆由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一個修智慧的行者,在得法味後→深知過患起處→在改過患的過程中,便知要能“離欲”,才能真改過。
過程次第如下:
一、要升起「懺悔心」─這是慈悲的第一步,從懺悔業障→反省→才能開始真做人。
二、須回來接受(納)「真我」─就是包容真實的自己。要知道真實的自己是很臭、很不堪入目的。
三、重新學習(時時歸零)─能每日歸零就是能脫胎換骨的好機會。每日拜懺就是每日歸零,知道自己每日仍有許多的不是處,所以外表做的再好,也不值得驕傲。每日歸零就是提醒自己目前雖沒做好,至少在改過中,雖是零分至少不是負數,還有機會改,也不用妄自菲薄而心生壓力─別因為看到自己醜陋的一面而不接受自己。
別掩飾自己的錯誤,讓自己有重新再來的機會。每一回觸境時內心的湧動,都是回來檢示自己的心,而非去怪罪外在境界。
別錯把忍耐當修行,忍耐是會壓抑靈性是傷害自己的行為,若是忍不住而爆了呢?那可就傷害眾生了。
先學著安住在當下,要知身體本為四大的暫假組合,但受了確實就苦了,這卻又是當下很真的覺受,但別急著去抗拒苦,那可是會更苦的。老實的面對自己,別過度吹捧或貶低;如果無法給自己重新再來的機會,就無法重新開始,就會喪失脫胎換骨的機會。」
◎問:「如何“由點成線”去落實?」
●師教示:「由點到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心比心”。唯有真正的包容自己、改進自己、打破自我設定的界限去突破與提升,才能真正的去體諒別人,破除人我的藩離,就不會只是忍耐種種的對境。
◎問:「如何落實“由線到面”的功夫?」
●師教示:「“由線到面”的功夫,就是在諸多所緣中,行歷事煉心法,每日由十二因緣法中去體認自心,當下怎麼了?著於哪個點?一步步去釐清,懂得回來放下、再調整、再放下。」
「由點成線到面再到空間及“大十方”,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法門,這時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
◎問:「什麼叫“三法印”?」
●師教示:「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常行我樂,此三者稱三法印。」
「苦與不安是“無明”的鑰匙,人每日要在好壞、對錯、善惡的二元對立中去爭戰,想逃離苦就必有苦來磨,不接受世間無常的實相,就無法放空,就只好每日在苦與不安中度過(趨樂─就執取成貪,避苦─就排斥、抗拒成嗔),就無法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有了我執(貪念)的執取,那麼就這世就無法體會什麼叫三法印。」
「所以佛陀要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要了解苦的本質。人每日要面對“諸受”,抗拒苦只會更苦,接受了“三法印”再走入四念住,真實的體會身心四大真的不為我所有,人身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爭什麼?執什麼?所以唯有改正自己,表現出正確的行為給他人看,當因緣現起…就安住在…,心在當下能平、能安,就是福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