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初於厚德紫竹寺─靜心學習心得報告
經吳師提醒,今年己是第4個年頭於農曆過年期間在「紫竹寺」活動,行程由3天、3天、7天至今年2天,而原本是沒打算上山的;有師姐說:「吳老師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初次聽到頗有同感,因為就連已經確定的行程,大夥集合時間也會改來改去,令人摸不著頭緒,而吳師也常在這過程中問我:「一定要去嗎?到底是誰要去?」自己心中忐忑莫名,眼看集合時間就快到了,而我們還尚未出發,又不敢自作主張打電話通知,一顆心就懸在那,情緒也越來越不穩,結果不是發脾氣,就是用哭來宣洩情緒;已經4個年頭了,才體會到吳師用心良苦,不管對人、對事、對物皆一本初衷,未曾改變過,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一下子好,一下子又不好了,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又情緒化了…忙得不可開交;吳師的變化莫測不過是在提醒大家『無常迅速』『自己到底在執著什麼?還看不破什麼?又放不下什麼?』『一定要跟嗎?那又到底在追隨什麼?』
這些問題都曾經思考過,有時明白,有時糊塗,心境總是“隨緣隨著變”。後來上了「坐忘論─收心三」的課程,更清楚自己的毛病所在,節錄部分內容於下:(資料來源----三民書局出版「坐忘論」)
『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力,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蹔安,還復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閒。無問晝夜,行止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定分,則堪自樂;漸漸馴狎,唯覺清遠。平生所重,已嫌弊陋,況因定生慧,深達真假乎?』
《語譯》
然而思想向來是依賴於它所生存的環境,還不習慣於獨立存在,突然之間失去它所依賴的環境,便難自我安定下來,即使能夠暫時安定下來,不久還是會散亂。這種散亂情況隨時發生,隨時就要把它抑制下去,一定使心境不致散亂,長期堅持不斷修煉,心自然而然會變得安靜閑適。不分白天夜晚,也無論是行是停是坐是臥,甚至是正在做事的時候,也經常須要有意地安定心境。如果心境安定下來了,還必須小心地護養它,千萬不要用煩惱之事去觸動它。祇要稍稍靜下心來,自己就能從中得到快樂;當心慢慢地完全安靜下來時,就會感到神清氣爽,胸懷曠遠。過去所看重的東西,如今也會感到它們是那樣的粗俗不堪而毫無價值,更何況還能夠因為靜心而生出高超智慧,能夠深刻地明瞭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由於沒有文學造詣,是故難以描述心中的感受,有讀書的好處,則是能藉由前賢已走過的心路歷程,來做個相應及檢驗;文中連功夫也教得明明白白,毛病習氣實在沒理由改不過來,之後但看自己用心了。
今年上山時間較短,因此課程安排的較緊湊,以下是靜心靜坐的部分:
下午第一次靜心
一入講堂,吳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馬上上坐,頓時一遍安靜,然自心卻開始熱鬧著呢!是太久沒練習靜坐了,怎麼感覺這麼多且雜,身體又硬又痛,又痠又麻,而且特別記掛著吳老師的動向,走近了嗎?會不會拿棍子敲我?奇了,又不是第一次靜坐,幻想特別多,心思不定,雖以安靜,身子就更緊了,真是痛苦,好不容易挨到吳老師敲鐘,終於可以下坐了,緊接著聽到口令「立刻站起來」「走」「給我走,不然打斷你的腳」隨者口令動作,身子就越走越輕鬆,痠麻痛也隨著行禪步伐漸漸退到腳底去了。
晚上第二次靜心
此次先做暖身運動、拉筋、做香功,接著放好聽的音樂再上坐,這次心較安穩些,沒有太多外在的干擾,倒是身體又硬又沉重,只有中間是空的(有如火車隧道一般),還是乖乖數息,『空掉它!』,結果一直到下坐仍空不掉;吳師一敲完鐘就走了,但看自己如何去生去死。壞的境界,大部分的人都不要,好的境界,卻也不能太耽染,太沉溺會落入舒服坑,往後有機會靜坐,下意識就會去尋找它,這是自己所設的陷阱,要打破它,否則會爬不出來,有礙學習的。
第二天早上第三次靜心
吳老師問我要不要帶領一次靜心,回說:「好,練習看看。反正來此處靜坐從沒輕鬆過。」“帶頭的”果然不同,甫一上坐,身子的覺受沒了,只剩〝頭〞的感覺,忽而光,忽而雲彩繽紛,忽而閃電,直到聽到吳老師敲東西的聲音,是敲什麼呢?節奏又不同了,而且一次一次變化著,原來是在敲同修們的頭。由於自己頭部有問題,所以也連累大家的頭也有狀況,心中甚是抱歉。爾 後吳 老師將雙手放在我頭兩側耳朵上,吳師離去後一會兒後,方感到有兩股能量從頭兩側向中間集中,因為腦波雜質仍多,可惜沒能壓成一道光。
下午至南陽聖堂參訪,也藉機向謝宗主及師兄姐們拜年,於閒談中隨順將期末學習心得報告當面交給謝宗主,請他不吝指導,過程中觀察自己心的變化;能放開心胸接受每個人的指導是件快樂的事,卻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一件事情若能單純地做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心中不要評估判斷,那麼就不會有扭曲的心態了;因為怕別人知道自己笨,總是太快地反應,事後才懊悔為何如此衝動,要改的毛病習氣仍多,「進步」卻如放煙火般,待時待機而且感受一下下就沒了。
生活中若不能張開眼看清楚,打開耳朵聽清楚,放開心去感受週遭的一切,豈不像個活死人,瞎混過日子,得過且過的浪費生命;能生而為人是件幸運的事,因為快樂地活著是必要的,前提是要過有良心的生活,心胸坦蕩蕩,行為光明磊落,期許自己能保持如此的生活態度。
末學李秀卿 謹記2012/02/17
養心在靜,「靜」是修心養性時,極為重要的關鍵。但真正的靜不只是身體外表的靜,亦不是內在氣脈的徐緩而已,真正踏實的靜─溶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境界,簡而言之~內心寬宏有如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