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112頁內文:
譚長真曰:「我們送師西歸,大事已妥,若再到山東,也不過把馬師兄飯吃些,錢用些罷了。常言道:「世無不散筵席。」又曰:「道不戀情,戀情非道。」久在一路,豈不聞三個成群,五個結黨,反惹物議,大有不便,不如各走一方,得以自由。」
現代人喜歡在道廟寺院裡找同參道友,一同修學,這可以是學習中的一個過程,體驗即可,不能執著,因為這樣的方式非「大道」。
何謂道?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非道,雖勉強命名,也無法完全表達『道』永恆不變的真相。
清靜經:『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道雖無法具體形容,卻可生養萬物,萬物皆因為道的存在而存在。
佛、道、儒與宗教並不相同,但現今有許多人會將它們混為一談,談論『道』就免不了要分派別,論出處。『佛教、道教、儒教』是不同方法的『教導』而非『教派』,焚香信仰宗教非等同於『修道』,有廟無教也非道。
佛是隨著每個人的時機、因緣,與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化同機同緣的眾生,佛是個教育者,而不僅是一個宗教的領袖,道亦是如此。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則陷入七情六慾無法出離。凡夫肯回頭,肯透過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去檢視自己,停止五欲六塵的追求,從內心自我觀照,慢慢就能斷除一切苦惱。
道是生養萬物的代表名詞,道能讓人去凡成聖,道也代表一切真理。道理!道理!道者理也。理為規則所循,每個人都能找到,不論時間空間如何改變它都真實存在。天地間的道理無所不在,天有天理,故四時運轉而不亂;地有地理,故能長養萬物,人也有做人的道理,故能成聖成賢。道與信仰的差別在於-道能讓人破迷失,直入覺悟的境地,能讓人去凡轉聖。又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法門也不盡相同,所啟發的也不同,但所達到得會是一致。
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換句話說:凡是探討宇宙真理的,都能稱為『道』。而教(教導的教)與教(宗教的教)不同,覺悟出真理者所表達的言語,以教導想學習的人稱為「教」(教導的意思),道教的稱法更只是一門派別,所局限的範圍就更小了,道所包含的是『儒、佛、道、甚至是耶穌基督』,萬事萬物皆為道,因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載。
而佛所教導的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與它有關的教導都是佛的教化,所以說『佛道儒』都非單純的教派,更不是拿來祈求膜拜的工具。接觸學習到底只是祈求,還是想求得出離,超脫生死,值得檢討。一個可以助人轉凡成聖內性的教導,為何會轉變成祈求的工具?!
佛一生的真理教導:苦、集、滅、道。
佛是一位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在祂悟道之後便開始教導人『如何成佛』。要成佛不簡單,因為要全部放下我執我見;要當佛也很簡單,只要願意接受佛的教導,難易就看心如何設定。
苦-找不到對象結婚很苦,生不出小孩很苦,小孩生了教養問題很苦,夫妻不合、什麼都漲,薪水沒漲,生活很痛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想要的求不到,不想要的一直來,很苦!)、愛別離(男女相愛,父子親愛,卻不長久,苦)、怨憎會(愈是討厭愈是出現,愈是不想要,就偏偏一直來)、五陰熾盛苦。
苦的根源:『貪』,慾望過多。中峰禪師的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集諦:明白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滅諦:苦之止息、滅除。『阿彌陀經』就是佛教導『集、滅』所說。
道諦: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解除憂悲苦惱,斷除一切業障的方法-『八正道』。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相互關連,循序漸進,有正見方能有正思惟,所說的就會是正語,執行的是正業,能斷累世業障,保有的是正命,『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律。依正命而努力前進,產生的是正精進。保有正精進很重要,因為很多人堅持的精進是『爭取、鬥爭、偏邪固執』的邪精進。有正精進就會有正念,有正念方能正定。
何者為『定』?
鬆—全身關節無一處不輕鬆。軟—除了身體有精神的柔軟,心境也是柔軟的。明、覺—凡事清楚明白,能知能解。唯有定慧能解脫。
『正』為一止,止於至善,正見--八正道的歸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佛教導的身、語、意要守好『十善』:『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十善不守好,說得再多,知道的再多,也無法脫離。念佛實踐的第一個條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為什麼念佛沒感應?只因不依循佛的教導,根本的十善沒守好;或很虔誠但不老實,甲說這個法門好就學這個法門,乙說那個法門棒就又想改變試試看,念佛心猿意馬要與誰相應;或者連基本的三皈依都沒做到,皈依有回頭依靠的意思,不願回頭依止正道,要如何與佛感應。念佛說來簡單卻執行不易,很難堅持。做人很奇怪!很愛惜自己卻不願放過自己,道理上明白如何自己救自己,也知道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但是卻不願意放過自己,放任自己的情感,欲望無限擴張,再用苦、用痛來感受人生。
當好『人』的角色其實不難,守好『八正道』即可,八正道的關鍵又在開頭的正見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條能做到,那麼往生有望。守住八正道即守好戒定慧。
六道輪迴的原始、因果的來源:十二因緣
老死—老即死,長大是老化的過程,老化是死亡的過程。
生--生命的開端。生是老死的緣。
有—生命存在而後「有」,有種種業未完成。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
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生下以後,有個我想要取。
愛—取自身所需所愛。
受—愛得到樂受,愛不到苦受。修行該從此處開始—承『受』到了就要懂得,斷『愛』欲,滅取捨,拔斷『有』,能放『生』,直達老死,死個人的妄想心。還會覺得有所承受就是『愛染心』沒斷,是假修行。
觸—有受就會有所感觸。觸來自於受,有身體的接觸與精神的感觸。
六入—會接觸因為--內六根接觸外六塵引動六識。用意識形態,用自己的大腦思維,還是生死凡夫,難脫六道。
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識—為何會有名色的分別因為有「識」,人無法離開意識,人是靈識與軀殼的組合,靈識人人皆有,不需外求。
行—靈識投胎而有軀體進而生命運行。
無明—運行的過程、原因無法了解稱無明。
以上十二因緣的運行稱『業』,每個人來到地球當人各自帶來的包袱。無明、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今所面對的結果,愛、取、有是現今所見結果的「因」,生、老死是為來一定會發生的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