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峰禪師的訓示如何在道場領眾


 


本文擷錄自 淨空法師 主講之中峰三時繫念法會全集』


                        第二集



 

  中峰禪師生在宋朝末年,一生經歷五個皇帝,第一個是忽必烈(世祖)、第二個是成宗鐵木耳、第三個是武宗、第四個是仁宗、第五個是英宗。


  在仁宗時代,丞相禮請中峰禪師到他的私人住宅,懇請禪師住持靈隱禪寺,這個寺廟很有名,在杭州可以說是第一大道場。丞相懇請他去當住持,但中峰禪師辭謝。在當時、當代,似乎道德、人望無人能夠超過他,相府的一些高官們也統統都禮請,一再請求中峰禪師隨順大眾的願望,希望他做靈隱禪寺的住持,把這個道場恢復起來。


中峰禪師言:『夫住持者,須具三種力,庶不敗事』


用現在的話即是:住持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做上一個好的住持,護持正法、教化眾生。


哪三個條件?1.第一個是『道力』.


      2.第二個是『緣力』.


      3.第三個是『智力』.


這三個條件很重要,道體也,緣智用也。真的要有道啊!


  中峰禪師真有道,三個條件都具備,那他為什麼要如此做法?教化後世學生。他在這個地方表演、演戲,謙虛說自己沒有道、沒有智。


 


什麼是『道』?明心見性是道。


  「道」是體,「道」是確確實實通達明瞭諸法實相,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確確實實一塵不染,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中峰禪師全落實了,不但世間法不染著,佛法也不染著,這是真正有道,如經論中常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亦不著隨緣的相),這是第一個條件。


  心裡還有一絲毫妄想、執著沒能放下,就不行。怎麼能領眾呢?你把大家往哪個地方領去?住持這個位子不好當,責任太重


 


『緣』最重要的是法緣、人緣。


法緣、人緣好,辦事情容易,今天所謂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是緣。


  主持那麼大的道場,道場裡面有這麼多人在一起共修,人力、財力、物力要是艱難,修行就有障礙。佛法裡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吃都吃不飽,修道就困難了,生活苦些沒關係,但總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心安道隆身心不安對於修行確實有妨礙,尤其是接引初機很重要。


『智』處事待人接物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圓融。


故中峰禪師說做住持者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尤其『道』重要。道是體,緣智是用」。



有其體而闕其用 尚可為之


有道,緣與智不足還可以、還行。缺點是「化權不周,事儀不備」教化眾生不是很圓滿、不是很成功,辦事情秩序不完備(智不足,常常有疏漏)。




使道體既虧,便無異無算,雖緣與智亦奚為哉?


這是很感嘆的話。如果道體沒有,沒有見道、沒有悟道,跟無算沒有兩樣,雖然緣與智還有一點也沒有用,沒有法子補救。


換句話說【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樁事情你做不到。


 


體用并闕 而冒焉居之 曰因曰


這就要負因果責任。你怕不怕因果,沒有體、也沒有用,緣不足-攀緣,天天在家裡動腦筋,邪知邪見想什麼方法攀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法緣是前世今生所結的,是自自然然而來的,如果起心動念到外面去化緣,那就錯了,道沒有了。


  我們細心觀察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道場教化眾生,緣都是自動來的,而且是拒都拒絕不了,誠心誠意到這個地方來修布施供養-他們是來修福的,絕對不是把他們找來的,修道人決定不攀緣。


  仁宗皇帝找過中峰禪師幾次「累欲召之來,卿每謂其有疾」,禪師每次都說他生身體不好,還是把靈隱禪寺這樁事情辭謝掉,他的這番話特別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反省,如果我們自己建立一個道場,用禪師的標準來衡量一下,對於佛法、對於社會、對於眾生,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