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者常隨佛學:


當佛性俱足能請佛住世,接著就是常隨佛學,二六時中要隨時


提醒自己真心常住,不可有絲毫不善間雜,奉持「弟子


規」、「 文昌帝 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及「十善業道


經」是常隨佛學,現階段接受上淨下空老和尚的建議與教


導學習也是常隨佛學,每日透過「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所留下來的經教與自性佛互動,吸一口氣「阿彌陀佛」,吐一


口氣「阿彌陀佛」,起心動念,念念不忘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沒有放下「阿彌陀佛」更是常隨佛學的實踐。於道家阿彌陀


佛可稱為「甘露法王」,每念一次聖號就灑一次甘露,或常念


嗡瑪尼貝美吽」、「南無觀世音菩薩」都是常隨佛學,將佛菩薩的願行與自身的「先天一炁」相結合,能如此奉行才是真


正實質皈依的佛弟子,否則皈依恐怕只是形式。


 


  


 


九者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要有智慧,不是任由迷惑的眾生為所欲為。眾生顛


倒,你清楚,要恆順眾生首先要能安慰眾生,遇到眾生有偏差


要能教其善並導其以正,只要眾生願意接受就全力的付出,就


如同父母教養子女般的接納與用心,釋迦牟尼佛最偉大的不是


祂的神通,而是祂教化眾生的願行。恆順眾生就是『應以什麼


身得渡則現其身』,適合勸導就柔性勸導,需要威嚇就嚴厲指


正,完全明白眾生的需求而應對。


 


 


十者普皆回向:


能恆順眾生才能念念為眾生,做不到恆順眾生不可說能「念念


為眾生」,自己未渡而渡人,恐怕是耽誤自己也耽誤他人,就如同父母如果無明,那麼要如何正確教養子女。


以上為念佛的修學次第,要循序漸進缺一不可,只要能依循前


進,再大的困難都會過去,一定會過,萬萬不可害怕不敢面


對,面對業障、問題要勇敢承擔,切實的懺悔業障,如果還無


法從心底真切懺悔,可先藉由經典、佛菩薩的形象與寺廟、法


會科儀先由『形象』做為依靠懺悔,懺悔得到疏解以後別忘了


重新提起自身的初發心,再一次重新做起,犯錯了、認錯了、


提起了、就重頭開始,從最先開始,你會發現再有相同情況發


生,面對的心態與解決能力一定有所不同,久而久之只要不放


棄就一定能改、會過。但是要記得要勇於面對,不要偷懶,時


間真的不多了!即使很痛很累也要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苦!


這麼累!這麼痛』,生活本來就不簡單,為了吃住睡,生活壓


力大,很痛苦,但不管做什麼事,不管是誰,拖著一身的業障


還能活著,就絕對值得尊敬。如何在造業、拖業、消業做到迴


向,就端看個人如何努力修持,從禮敬諸佛開始,就開始能消業,但一直要做到恆順眾生才可稱為『業滿淨進』而後如能累


積功德方能『普皆回向』,否則雖然形式口頭迴向,也只是祈


請佛菩薩能讓和自己相同之人得到祝福,結個善緣而已。


 


遇事能清楚明白就不會有痛苦、無奈,好壞也是『己心』所


設,學習的過程五味雜陳,學習到那裡也只有自己最清楚,要


時時要求自性的成長,而非外在表像的祈求,例如我們所敬重的上淨下空老和尚,後學就認為他是「普賢菩薩」再來,而現


在更昇華為「觀世音菩薩」,有一陣子更是力行「地藏菩薩」


的行願,佛菩薩再來非一般想像依任何一尊佛像的形象現身或


轉世降臨,而是心量能開發出佛菩薩的行願,恢復自性原有的


慈悲願行。『心』能有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的行願,將菩薩的願行與自身融為一體,並自然的展現於生


活,起心動念有偏差時,能即時的想起菩薩的願行而馬上導


正,那麼就能『轉業力為願力』,當下就是『四大菩薩』的代


表,而這也才是真正的佛菩薩降臨,真正能救世,形象是提醒


是表法。


 


學習是自發性的,自己真正願意就能甘願接受面對一切,而不是被那一尊神那一尊佛所逼或是條件交換獲得滿足後才願意去


做,那麼就會是不甘、痛苦甚至是怨恨,是假的!就如同父母


教導子女用「長輩身份」去強壓就範,或對於子女教導的態度


是「你不懂!閉嘴!不用管那麼多做就是了」,被教導的小孩


容易因父母負面的影響而帶有仇恨心,長成之後更容易用相同


的方式去與人互動,壓迫式的教導要如何讓人心服口服,神佛


不會逼迫人去做任何事,簡單的道理人人能懂,但遇到私心做


祟就容易迷惑顛倒。


 


母親節剛過,但後學認為真正的母親節非固定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而是每一個人的出生日,而且與父親節同一天。生日、母親節、父親節同一天,人自出生那一天,才有父母親,


我們更要明白慶祝母親節也絕非是帶父母親去吃吃喝喝,席間


又講一堆是非人我,回來大家都很累,又造業,以為這樣就是


慶祝。能真正做到『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長父母的志』


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修學要靠自己體驗,而功夫驗証也正是『普賢十願』,其中更


要從『禮敬諸佛』依序做起,真正能禮敬諸佛之人絕不會為


『眷屬所磨』,不會被家親眷屬所拖磨,反而能得稱讚,真正


的禮敬是要能從眷屬中提昇,而非逃避或捨棄,為什麼結這麼


深的緣,為什麼會相互牽絆,能看清楚以後方能徹底懺悔業


障,所以才會說凡事從『懺悔、反省、改過』做起,而境界正


是『老實、本份、做人』,做「人」很重要,任何的神佛也都


是由人做起,真正做好『人』的本份才有機會成佛成仙,不要


本末導置的追求『神通降駕』。修學是『愈是心有不平之處,


愈要去對治』對治到能真正恆順眾生,就能知道自身體會到什


麼程度,道理能教,但體悟無法言喻,「普賢十願」對修學非


常重要,很基本但不可缺少。


 


                              孚佑帝君聖誕暨母親節    


  淨業學人  玄一敬啟于斗數講席有感報告戊子年五月十一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