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的學習 玄一師兄講述 文字整理玄育
念佛、修學都是修自身的清淨自性,如果因為這樣要遭受到佛菩薩的懲罰,那
麼後學願意,只是可能嗎?絕不可能!學習調整的過程中會受影響與外境無
關,與自身有關,或許不是這一世所造,是累世所為而受影響,但不論如何都
不可責怪外境的人事物來影響到自身的清淨,要明白會被影響是給我們機會再
做調整與改進,所有的建議都對,錯的絕對只有自己,外境的變化不是身旁其
他人所為而造成,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因分別執著而有對錯的對待,佛陀可曾
教導我們要去分別是非人我對錯,如果沒有,那麼所依循學習的到底是無分別
的佛,還是個人本身選擇性想要相信的佛。
部份人的信仰並非正信的信仰,而是用自身的情執去選擇性的相信,這樣的相
信怎麼可能會有效果,修學沒有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做為行為
的準則,自身不懂得檢點與調整,那麼就要接受外境的調整檢驗,否則那裡可
以知道自己學習是否有真效果。當然這樣的標準也一樣適用於道場,在道場裡
同樣需要以經典做為學習的依據,否則時間久了道場將變成只是供人祈求與滿
足私慾的地方,而缺少了調整與教導的功用。「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太上感
應篇」是修學與做人的基礎,基礎不穩固,外表形貌再莊重也只是虛有的表
現,廟宇道場也是一樣,沒有正信的教導,即使蓋的再富麗堂皇,也只是一間
華麗的建築物。
要學習要有智慧而不是盲目的跟從與聽從,當然每一個道場能繼續存在必定有
它存在的意涵,就看參與其中的人如何學習,同樣一個地方有人是吸收調整改
進,有人則是選擇祈求與排解困難,其中帶領的人很重要,學習者的心態也是
關鍵。
佛菩薩所散發出來的光是溫暖柔和的,佛菩薩的炁是清涼讓人感覺溫暖而不燥
熱,佛菩薩定用最柔和的方式讓人得以疏解,氣脈的調和也只是修學中另一個
自我檢驗的過程,而非成就的代表。台灣的廟宇已經夠多,現代人要再蓋廟倒
不如蓋學校培養正信的下一代,要蓋學校倒不如直接供養有真實修學的修學
人,然後自己依照他的教導學習與落實,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碌於人情事故,道
場的學習是可以提供人消業的機會,但不是一定進道場在道場服務就一定可以
消業,有時在道場裡是可以獲得部份的滿足,但滿足之後呢?想想自己進道場
到底是為了滿足?還是為了學習修正。
『火宅的故事』: 有一個國家,有一個大富長者,已年衰力邁。他的財富之多,難以計數,而且田宅廣佈,多有僮僕。他居住的房舍,面積廣大,只有一扇門可以進出。家中人口興旺,全都住在裡面。由於堂屋樓閣失修壞朽,牆壁墜落,柱根腐敗,梁就要傾塌,危險已在旦夕。
「一天,突然四處大火驟起,梵燒宅舍。長者的子女們---全都置身在火宅中。長者看見大火從四處蔓延,立刻驚恐萬分,腦中閃現念頭:雖然我能從這燃燒的火門中,安安穩穩地走出去,但子女們還在火宅裡,沉迷於嬉戲玩樂,哪裡知道大火已經逼近痛苦就要降臨。他們一點也不驚惶,一點也不恐懼,好像心中並不厭惡災難,毫無求救逃難的意思。
長者於是想:我身手尚有力氣,應當用衣裾,或者就用几案,把他們從火宅中救出。轉念一想:房舍僅此一門,門徑又這樣狹小,子女年幼,尚不省事,加上迷戀於遊戲場地,萬一墮落,一定會被大火燒傷。我應當向他們說明火災是何等駭怕可畏,這所房屋已經燃燒,應該抓緊時機,迅速出來,不要被大火燒掉。老人於是如實告訴了子女,要他們立刻出屋。儘管父親心痛憐愛,善言比喻,諄諄誘導,而子女們仍然沉溺於娛樂嬉戲,既不相信也不接受,毫不驚慌,毫不恐懼,一點出來的意思也沒有,全不知什麼是,什麼是火燒房屋,什麼是災難損失,只是四處奔跑嬉戲,不時看看父親而已。
「當時父親立刻這樣想:房屋已在大火中燃燒,我和子女們如不及時出去,一定會被烈火吞沒,現在我就設計一個方便善巧的辦法,讓子女們逃出災難。
「父親知道子女早已在心中先有所好,知道各種珍玩,各種奇異之物一定是他們感興趣並喜歡的。就對他們說:『外面有你們喜歡的玩物,罕見而難得,你們如果不去拿取,將來一定後悔。有這麼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現在全在房門外面,可以讓你們遊戲。你們為何還在這火宅中逗留呢?趕緊出來吧!只要是你們喜歡的,我會全給你們。』
「這時,子女們聽見父親說有各種珍奇玩物,都是他們希望得到的,於是人人心中踴躍,相互拉扯,一齊向門外奔跑,爭著走出了火宅,逃出門後雖只看見一大白牛車,但仍歡喜的搭乘大白牛車離開火場。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火宅所比喻的是我們現存的世界,那麼大家想逃
離火宅,還是仍繼續沉迷流連嬉戲,現今任何的法門都是方便法,重要的是學
習之人是否有把握到真正的妙諦,是否知道火宅危險,找到屬於自己的大白牛
車坐上,就算不知道火宅到底有多危險,至少也要聽懂勸誡,而有危機意識,
也請各自思考進道場到底是想救自己出火宅,還是只是追求神通感應,或者進
道場是想求佛菩薩化解冤親債主。任何生活上的問題與困難都是自己今世或累
世所造,所謂想跟著人修學的冤親債主也都是方便說法之一,是火宅中的玩具
之一,但要用此種方式修學,稍不注意也可能玩出人命,所以想用此種方式學
習也要有相當的智慧與判別能力,而指導的人更是關鍵,要有把握能指導人從
中獲得提昇,否則恐怕會一起向下沉淪。
到任何的地方學習都好,唯一不變的重點就是不論到那都要懂得懺悔,懺悔自
己累生累劫所做,生活也好修學也好,為何真想改過向善就會遭遇阻礙?這都
要懺悔自己累世以來修學不老實,才會在修學的過程中遭遇困難與阻滯。平常
生活就應該老實落實「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到了道場更要將
自己的言行舉止確實展現,道場裡不符合經典所教導的自己要有智慧判別,不
是道場就一定如禮如法,而準則在經教裡,不符合的不茍且配合,符合的也要
適時、適財、適力適度的圓滿,一切以經典為依歸,「是道則進,非道即
退」,非道莫言,在道場中看到任何不如法的行為,都是自己曾經犯過同樣過
錯才會一同經歷,當下要能明白別人的示現對我們有何教導與警示,適時的用
自己正在學習的經典提醒自己,直到放下。
現今這個時候唯有「信佛念佛」方能成就,十善不具足三皈依是假的,是形
式,即使進入「道教」的道場,也要把念佛的心量,轉迷成悟,去凡入聖的教
導展現,相互學習,謙和與卑下更是必備的態度,尤其對於創建道場的前輩們
要更是「明理」的尊重,不論前輩們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如何,好的要學習,不
如法的要明白累生累劫自身必定犯過同樣的毛病,由不得自己不承認,該檢討
的是自己不是他人。『提婆達多』雖多與佛陀作對但後學認為祂也必定成佛,
因為祂已遇佛,這是佛陀對祂的迴向,一正一負皆是教化。當然心中既有佛就
要當個正向成就的佛,而不是以負面成就人的,在道場中當然就希望當個能正
向學習之人,而不是只是依賴,只想獲得的取得者,要體認道場內每一個人都
比我尊貴,只有自己是卑下的,沒有這等心量難成個人大業。光、炁、神、怪
是存在但不是成就的究竟,更不是人自我幻想的形容,怎麼判斷,經典裡清清
楚楚。祈求不能成就,更不能成佛,到那裡學習都行,因為如果連學習都要分
派別、論對錯,要挑選名山、名寺、名師,那麼將落入嚴重的分別,執著的設
定將嚴重限制自身的心量,心量狹隘學習與成長也有限。
學習是自己的事,不必標榜或要人稱讚,學習的姿態越低才越能體會細微的妙
處,進到道場如果還貢高我慢,是非人我,那不如在家老實做人,造罪還少一
些,要恭敬每一個進道場學習之人為聖人,既是聖人我們就沒有資格評論是
非,只有學習,在他們身上就是學習,人都喜歡被尊重,但是要能真心的尊
重,不要去評斷對方是不是夠格,只問自己能否真做到「禮敬諸佛」,真心誠
意的應對,而非虛情假意的對待,遇到不如法的事要明白真誠的告知,因為知
道真正的問題點方能徹底解決,而非怕事虛應的應付。心念不正才會招感種種
的惡業,真正的學習必定是日漸成長,如果同樣的困難一再重覆,甚至更加嚴
重,那麼就是學習有問題,甚至是退步的警訊。
學習的基礎不在外在的追求,而在「弟子規」在「淨業三福」: 第一「孝養父
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
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成就的基本與順
序,試問自己做到了多少?看到蒼蠅、蚊子、螞蟻就毫不考慮的將牠們殺害,
慈心不殺自己又落實多少?就算自己不殺,在道場裡會不會見到這樣的情況,
見到了又該如何?該怎麼表達也是學習,更須智慧,入道場會學習,肯懺悔反
省改過,消業快;進道場不會學習,或只為滿足只會祈求造罪更重,不如老實
在家本份、做人、念佛,成就更為殊勝。
而念佛也非「口念彌陀心散亂」,念佛的基礎也在「淨業三福與六和敬」,淨
業三福一定要在生活上落實,六和敬則要做到恭敬、謙讓、卑下,願意接受指
導,道場就是最好的學習地點,願意接受指導都是大福報之人,因為願意接受
指正之人才有機會改進成長,而面對指導更要坦然以對,修學要真誠,「假
裝、虛應」沒有實質效益,用假裝的心如何到的了諸上善人齊聚的清淨極樂?
不僅極樂到不了,是那也去不了,連自己都不敢面對自己造的罪,業要如何
了?學習要清楚的知道:神佛絕對不會逼迫人,神佛沒有「我」所以不會說
「我是為你好!你一定要聽我的」,神佛的教導都是傳達以後交由人自由決定
要不要改變,即使改變不是很明顯也不會因為這樣就放棄救渡,不會不聽教
導,遇到困難祂就不救渡,在人最需要的時候祂仍然會豁盡全力的幫助,神佛
的教導絕對是最高智慧的適材適教,神佛的教導不可能會讓人因害怕、有壓力
而退縮,也不會用迂迴的方式讓人猜測,因為人的智慧不一定能猜到佛的用
心,佛直接的告訴我們「真誠心念佛就能到佛的國土」,是人不肯相信。有人
問:我念佛為什麼到不了?人用妄心分別懷疑邊念邊猜?假心怎麼到得真心
地。不用騙!問問你的心是真是假?所以說「修行要靠自己」,不是說不要去
請教或學習任何人,而是聽聞教導之後修正要「靠自己」,真正改變修正才能
自身真受益,要能接受自己就是錯誤,就是有過,願意改正才有機會,否則所
有外在的追求都是虛妄,佛是人做的,不是靠人雕塑產生,更不是求來的。
面對境界與指導能接受、願修正就能突破困境,自我僵持也只是僵持,對解決
問題毫無助益,要知道要跳的更高之前,也要先屈膝向下,方能一躍而上,蹲
下有時看的更是清楚,當然往上跳也不是要強調高人一等,而是要勇敢跨越關
卡。
任何的經典也不單是讓人拿來讀誦,或念給神佛、冤親債主聽,而是要用來實
踐,其中「弟子規」更是如此,否則容易變成道理懂很多,要實踐就拿經典來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願意面對很好,但不可以是不甘願的,或認為被逼
迫的,更不能用情緒回應,剛開始改變或許會不習慣,不習慣更要練習,久了
就會習慣成自然。知道就要改,「過錯」改了就正確了,學習能有這等態度那
麼到處都是道場,又何必拘限於那一座寺,那一座廟。
這個時期要宣揚佛、道都只剩教育一途,教化才是最重要的工作,用經教教化
自己,教導下一代才是唯一正途,在道場裡也是一樣,供奉太上老君就學習
「太上感應篇」,信仰地藏王菩薩就宣揚「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而弟子規是
所有一切的基本,起心動念依教奉行,這樣才不枉費道場創建的辛勞,平常生
活上的人情應對已經夠多,在道場裡如果還是如平常生活交際、是非人我,不
如在家踏實的生活。在家庭、在道場都一樣能真正的付出愛心關懷別人是有福
之人,而有辦法能消自身煩惱則稱慧,真正的性命雙修就是福慧雙修,有福身
體就會健康,生活就如意,做事情就順利,這稱為命功,有智慧則稱性功,聰
明智慧高就是心性穩定,清淨心平等心皆具足,要性命雙修就是要福慧雙修,
其餘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笑置之即可,這就是實相。
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去凡成聖這都不難,就看自身有沒有決心,願不願意付
出,不願意付出還是自私自利,那麼說要修學都是假的,虛情假意既辛苦又沒
效果,還是六道流浪客。現今後學與各位間的相互學習是同學與朋友的關係,
不是師生,當然所有人都是後學學習的對象,但後學唯一認定學習的精神導師
是「淨空老法師」,不是崇拜個人而是學習精神,能學習到精神重點,遇事起
心動念就知道要如何應對,境界來了自然知道要如何付出愛心,福報自然顯
現,而有福報仍然應該將此福報回饋給眾生,是眾生教會我們的,當然要回報
出去。新的一年到來,要怎樣麼為自己開運,懂得懺悔感恩付出,就是為自己
來年開運,為自身趨吉避凶。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