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太上者即道體,道之本體、宇宙的源頭,太上即「無極」,無極→無
對待,完全的包容。而一般民間說法「太上多指太上道德天尊」。
在道家的說法三皈依即皈依「道經師」,道者:「太上道德天尊」。經者:可
供學習的一切善法,佛家的說法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經為「路」。師
者:學習指路之人。皈依是願意改過從善之人,願皈依太上善法之道路。「道
之路」包羅萬像,無法用言語文字形容,全憑一點真心證得根本真源。
「太上玉笈救劫金燈感應篇新註」:
註感者。人之感天也。應者。天之應人也。世人多以青青者為天。不知天之氣無聲無臭。充塞兩間。凡自地以上。浮光虛空者。皆虛無之元氣。即皆天之元氣也。人之氣一呼一吸。息息與天之虛無者相通。故念頭偶動。人所不知者。而天獨知之。蓋人在天之氣中。不知其為氣。猶魚在水中。不知其為水也。善念偶動。其呼吸相通者。便是清氣。惡念偶動。其呼吸相通者。便是濁氣。清氣即天堂之階。濁氣即地獄之門。天堂地獄之分。即儒家所謂上達下達也。天與人原屬一氣。故人若塞了口鼻。不與天之虛無者相通。其人即死。然則人之感天。天之應人。無一毫差謬也。明矣。此太上慈悲救世。因以感應名篇云。
「玉笈」:依字面上的解釋為保存經典的玉盒,也顯示其該經典貴重之處。
為何會有如此貴重?因為它可化解一切劫數,像是一盞永遠照耀光明的寶燈,
讓我們能免於黑暗的惶恐。
「感」:人之感天也。人向天祈求,或人感受天地。而現一般人多是「向上天
祈求」以滿足私慾。真正的感為「咸心」有重疊的意思,是教導我們要能將心
比心,彼此互相心印心,不論善惡只要相應就會互相感應。
「應」:應者。天之應人也。天不言地不語,惟以「道」與人相應。感為因,
應為果。心觸境,天垂象,人心見象起分別作用,而示吉凶,又因各人想法判
讀不同,故留下經典準則以參照。道經為正直的路,直指人心,永生不滅,不
會因為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有改變。「師」者為人,人自身所作。太上道德天尊
從祂的玉盒裡取出一秘典,該秘典可供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尤其是地球上的眾
生若能依經典所教奉行,就能自救災劫,消災免難祈福得福。
「世人多以青青者為天。不知天之氣無聲無臭」:天青地明,氣本清明,人置
其中則身輕氣爽。世人多以青為天的顏色,但天真正的原氣是聽不到,嗅不
著,若能聽到、嗅出表示氣已變質,摻有個人七情六慾而非真元氣。真正的氣
為清氣綿綿不絕,吸入體內後經過細胞的循環能感受一股溫暖。
「充塞兩間」:充塞於天地(乾坤)間,而人則生活於天地間,也因為天地宇
宙廣大,人存在其中渺小,所以無法窺知全然。但人有與天地同大的二股清
(吸)明(呼),若能明辨正常運轉,效法天地的心量不斷付出,遇任何的壓
迫衝擊,都能吸收轉化承擔,那麼人雖渺小也能與天地相同合,合於一、合於
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明即能得大道,稱「大」,能瞭解實
踐天地無盡的付出與包容就能是天地的代表。
「凡自地以上。浮光虛空者。皆虛無之元氣。即皆天之元氣也」:元氣金丹無
須向外妄求,人一身皆是,人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是天地精心的傑作,天地的
菁華,就連因受污染而排出體內的廢棄物都是,人會生病體內細胞有所變化是
被自身的「貪瞋癡」三毒所污染而發生病變,三毒能除,那麼任何天地所賜予
的菁華經過體內循環也必定能回饋給天地最優良的,甚至是因為接受天地的菁
華後能將身旁不好的加以轉化,平衡,而這正是道家正統的正氣。真人不露
相,為何不露相?因為天地正氣無聲無臭,被轉化之人能得慰藉獲得溫暖舒
解,『炁』可意會無法言傳。人全身上下均會呼吸,雖看不到但奧妙的存在
著,奧妙的與天地同住共合,「其聚則有 其散則零」,為何感受不到?被自
私自利所蒙蔽,清氣只想進不肯出,或不得不出唉聲嘆氣!有感無應。
「人之氣一呼一吸。息息與天之虛無者相通」:人即虛即無,是人心即有即
染,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傳入心染著,與呼吸無關,天地間原本的氣息清明沒有
改變,是自身的感觀受影響而有分別,時機因緣成熟而有所觸動感受,會疼痛
難受痛苦是惡業現前,順遂安穩是善業現前,生病痛苦遇到庸醫更是惡因的果
報,也是消業的訊息,無須懷疑埋怨。
人本該替天地付出,但現今人多自私自利,拜神求佛只想祈求護佑自身平安,
甚至手拿三柱香望天懲罰對你不善之人,而不知投訴越多造罪越重,不思己
過,不明因果,只會檢討別人眼前所帶給自身的痛苦與麻煩,不但冤仇無法化
解更為自己造下訴誣之罪,雖能在神佛前獲得暫時情緒的宣洩,卻造下另一個
惡因。神不須要人口頭訴說便可一清二楚,是非善惡比人更清楚,神不拘限於
任何一間宮、廟、壇,十方法界遍佈,人起心動念就已開始有所判定,更何況
去說去做,拜神念佛,進寺廟、道場是要更提醒自己,要更老實的面對自身的
錯誤,與善護自身的起心動念。
人習慣用自身的角度與成見去解釋自身的行為,而認為已改過、已改變但如果
以佛的標準檢視還遠遠落後一大截。生活中多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用自己的認
知主觀去盡孝道,用固執去愛想愛之人,並認為那就是真愛,用自認為是的方
式認為自己有所修正,遇到批評總自滿的認為已盡力為何對方還要指責,認為
不被瞭解誤會的永遠是自己,那麼也將永遠失去修正與改正的機會。遇到質疑
不用急著解釋反駁,是非對錯自己冷靜思考後絕對會很清楚,遇到誤解要有再
檢討的能力,如果只想要肯定,不想接受批評那麼就永遠也改不掉自身本性原
本的惡劣習氣。
神佛不會獨厚一人,拜神念佛心量要廣大,接受到神佛的賜福要能適時適地的
代為發揚,而不是狹隘自私的獨享,或異想天開的認為自己就是「與眾不
同」,而後假藉神意自抬身價。接受以後能回饋能分享,才是神佛送給我們最
好的教導與賜予。順境裡能與人共享就是活在感恩的世界,逆境裡能自我反
省,並感謝一切人事物,甚至能祝福讓你受過之人,這就是消災自救。自滿與
驕慢會自毀「法身」,瞋恨會殺害自身靈性,唯有「感恩與祝福」賜予圓滿。
為什麼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痛苦煩惱不自在,因為訴誣的對象太多,整日心想投
訴責怪的對象太多。
「故念頭偶動。人所不知者。而天獨知之。蓋人在天之氣中。不知其為氣。猶
魚在水中。不知其為水也。善念偶動。其呼吸相通者。便是清氣。惡念偶動。
其呼吸相通者。便是濁氣。清氣即天堂之階。濁氣即地獄之門。天堂地獄之
分。即儒家所謂上達下達也。」:
太上清靜經:「清者濁之源」。清與濁介於人一念之間,妄想為濁,除妄為
清,遇事害怕憤怒惶恐都是有所觸動,既有觸動要能冷靜自省,或三皈依,或
讀誦經典以正去邪,清氣上昇濁氣自然下降。拜神念佛沒感應,要先問自己為
何而拜?為何而來?是妄想祈求而來,還是看清自己的罪惡懺悔而來,真正的
修行是放下仇恨、瞋恨必須從承認自己的錯誤開始,而人最悲慘的是連自己錯
在那裡都不知道,看不到。感受不到佛菩薩就是業障沒消,無明煩惱,妄想分
別執著重,生活處於貪瞋癡邪迷染當中,沒有保持清淨平等正覺的心境,真心
沒有起作用,不想改,不想面對,而這都是已碰觸到地獄的門把,距離地獄只
有一門之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