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學苑 妙法蓮華經-前行篇之學佛三要
資料來源:印順導師著-妙雲集15-學佛三要正聞出版社
◎學佛的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為何事?
→從吾人本身觀察,佛法是解決人生的根本方案。
(一) 茫茫生死事誰知 (人生從何而來、死往何處去?)
(二) 碌碌終生何所得 (忙碌一生又在追求什麼?)
(三) 孳孳行善復何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謂因果;但為何還有善有惡報、惡有善報??)
(四) 逐逐此心安不得 (心都向外求、求財、求名、求安心;人心不滿足,就永遠得不到快樂!!)
二、 我在宇宙之間
(一) 神造我歟?
我們生存在這宇宙之中,究竟是什麼地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二) 天地生我歟?
唯有聖人才能「贊天地之化育」
「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與萬物同憂」
(三) 我造世間歟?
1. 世界這樣的混亂和苦難是由人類過去的惡業所造成,要世界清淨和莊嚴,也唯有人人能行善止惡,才有希望。
2. ◎相信了佛法的業感緣起,無論是世界穢淨、個人的成敗,都是以前的業力所招感,決不會怨天尤人,業力是可以改進的,就從現在向善的方向做出,前途自然充滿了無限的光明,這是佛法為人的根本態度。
◎我人何以行善,為使個人獲得安樂,使世界趨於和平。
※先進先覺的是師,後覺的是弟子,先覺者有引導後覺者應盡的責任,是義務而非權利;後覺的、不覺的,有尊敬與服從教導的義務,師友間情理並重,而在共同事上又完全站於平等地位。
三、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向上」是向好的方向努力,步步的前進達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學佛的根本意趣。
古語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取法乎中,則得其下」
儒家言:「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三寶簡介:
『法』:是人生宇宙絕對的真理。
『佛』:是對此真理有究竟圓滿的覺悟者。
『僧』:是三乘聖賢,對於真理雖然沒有究竟的覺 悟,但已入法海,有或淺或深的體驗者。
◎皈依三寶,是統一「人」與「法」,二者而樹起信仰的理想。
四、 學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此乃修學的過程
有「解」: 了解
「行」: 實行
◎理解方面有:
(一) 生滅相續: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生滅無常延續不斷的,也就是「諸行無常」義。
(二)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
◎修行的方法:
(一) 淨心第一:隨時淨化內心,但不是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
(二) 利他為上:「利他」則是在生活互動上,不以自我為中心,一切行、一切事,應是大家和樂,自己也會和樂。
---------------------------------------END
吳師補充:
本性等空清淨界
妙法不動極離戲
光明心性蓮華體
禮敬體圓無變遷
※ 註:「體圓」體證到圓融之意,乃世尊、開悟聖賢之代表。
◎ 此二十八字可說是妙法蓮華經的宗旨,由為禮敬具德普賢如來所留下來,整部經典皆在闡述「本性是空」,每一品是以自然智慧的方式描述人的煩惱皆來自於自心的「妄想、分別、執著」。
◎ 「心性蓮花自己開」,心不要再亂跑了,當您放下對立,放下自我的成見,心自然就會去體會,自然的恢復,要知道心原本清淨無雜染,所以我們需要從生活中去學習將心定住,不要任它飄移,學著將心胸敞開,擴大到虛空,尤如太陽溫暖般的照耀、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沒有時間、空間分別的。
◎ 學習妙法蓮華經,習者應培養寬廣、不受干擾的心,方能契入經典,由心去接受解脫者對經典意涵的釋證,每一字、每一句慢慢的由淺至深去體會,開經時,心是開闊沒有對立的,若情緒上來,學著把心靜下來安住在經典上,讓心自然的去體會。
◎ 所謂「對機」即是在見法的當下,當「貪、嗔、痴」展現的當下,你有無把握機會回來反省、淨心,將心安住;當您若學會立刻轉念,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想,便是自他增上,能夠一起向上,且可以當下付出時,立即把握住,就對機了!(請參閱『見法』一文)
講述者:李秀卿
資料整理:陳育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