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壬辰年(中元)紫竹寺靜心之旅


能參與此次的活動,首先要感謝父母,再感謝場地提供者及沒沒無聞的付出者(手尾錢的提供者);更謝謝吳師的提倡讓「手尾錢」能更廣泛的運用,吳師言:「不管你信不信,菩薩歡迎你。」


此次靜心之旅以「內觀禪修」為主軸,有別於一般的形式,我們採取「禁止禁語」的方式,修者要多說,特別是在法義分享~心得報告時不能不說,而在每次靜坐結束後,特別留一段時間給修者整理思緒,並展開小組討論,再由各組小組長做統合記錄,於晚上法義分享時段提出報告;大部分的組員於聞思方面都有持續學習,尚能不離主軸的提出意見。此次的內觀禪修提供給組員們一展所學的機會,彼此兩相碰撞下,立見真章,到底是貪瞋癡作主呢?還是於見法的當下提起正念?不試試還真不知自己功力如何?看著大家真情演出之下不禁莞爾。


第一梯次大都是舊識,少部分是由北部遠道而來,第一次與我們一起共修。「內觀禪修」並沒有因為來了比較久,聽聞比較多就比較厲害,其所重者在於「觀念正確」,即使沒有參加過任何內觀禪修,也能開啟自身的機制─認識自己的貪瞋癡,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然後修學才有個下手處,先面對它,並且要快點接受它,至於什麼時候要處理它,就看自身的決定,而不管做什麼樣的決定,最後都要放下它,最好是連放下的念頭也要放下,好好下山老實生活,從此內觀禪修隨時隨地在自己的生活中起作用;修學總得有個目標,而內觀禪修是打從建立正確認識開始,就要一直做到死,才算完成的工作,其中滋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冷暖自知,不需多言。


第二梯次多了一些子弟兵,從國小四到大學三年級生都有。與年輕人互動多了些活力,靜坐起來氛圍較舒適,奈何這些年輕人的體能卻是比我們這些將近半百之人差,筋骨僵硬,但經過一天半的時間,三次的靜坐調心,其恢復力之快,令人羨慕,不得不感嘆年輕真好,心思單純,身體要放鬆自然快些,但要柔軟仍需要動功,做一做伸展操,簡易的導引術,自然達到肢體鬆軟的效果。下午時段則特別安插「佛陀八相成道的故事」,由“如雯姊姊”來看圖說故事,不過後來好像都是吳師在說?!?!時間因素只介紹了「誕生」「出家」二相,透過吳師精闢獨特的見解,讓大家更貼近釋迦牟尼佛了,對佛祖也有更深的瞭解,也讓這些年輕學子將來若有機會走這條「成佛之路」方不致視為畏途,簡而言之,出家是脫離凡塵俗事的束縛而過清靜平和的生活。把握住“佛陀成道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落於形象,做做表面功夫而已。


『道德勇氣』一直是後學所欽佩的人格特質,雖然也很努力地讓自己能名符其實地具備它,而非理論上知道,〝看起來彷彿好像是〞有那個樣子,實質呢?一試便知。此次內觀禪修的活動,後學以協助者的角色參與,主要在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略舉二項作為反省之用:


(一)承擔力


 第一天一早就嚴陣以待,雖知不用自己出面,但仍無法放鬆,無明煩惱揮之不去;待中午用完餐,吳師提醒去睡一下,否則下午會更累。那天就在心情浮躁中度過。第二天中午大家用完餐,迅速地整理完講堂,漢宇向我說課表上寫課程二點開始,他們要去睡一下,我回應他:「可是吳師說一點半上課,你們累了就二點上好了。」說完自己也自動跑去午睡。


 到了13:10醒了,發覺左後腦有一個點在抽痛,心想還有時間再躺一會兒,13:20聽到講堂開闗紗門的聲音特別刺耳,擾動心緒,情緒變得煩躁,很不耐煩地起來,13:30至泡茶室看到桌上有吐司,抓一片就往嘴裡塞,吳師說:「等一下就上坐了還吃!」心裡很不悅,不是還有三十分鐘嗎?就一屁股坐下來,吳師又說:「你不是有帶『靜坐須知』來,待會先導讀。」愣了一下,馬上站起來回房間拿資料,回程中肚子開始攪痛,一進房先蹲馬桶拉肚子,這時才開始反省自己錯誤的行為,遲鈍、不受教,真是懺悔萬分。


 13:50待整理好自己一到講堂,看到大家都坐好了,心想慘了慘了,代誌大條啦!趕快打起精神好好導讀,沒多久的時間,育萍進來叫我,吳師有事找,心想慘了慘了慘了,甚為恐懼,到了泡茶室看到吳師正在詢問佳盈、漢宇,見我到來再問一次:「是你說二點才上課的?」此時此境只能老實回答:「對,是我說的,我看他們很累的樣子,就說二點上課。」吳師又反問:「那麼我有沒有說13:30要坐在講堂慢慢拉筋讓自己清醒。」「有,但我沒去傳達此訊息,我只想讓他們多睡一會兒。」吳師:「怎麼睡都睡不夠的,要睡不如回家睡,看能不能睡得夠,既然是李秀卿說的,她為你們爭取的,你們通通再去睡一小時,而且不能不睡,多睡一會兒看精神會不會好,現在就去,講堂淨空,不准留人。」好挫折啊!沒法子,只能照做。


 後來在課堂上有向大家道歉,並說明原由,大家也都接受了。此次讓我體會到,不能因一己之見而浪費法財(大家的時間),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判斷不準確,做事一旦落入慣性就有習氣,情染太深易感情用事,這都不是修者該有的行為反應,慎之慎之。


玄一:『足夠的“休息”,才會有更細微的體會。


       無關對錯,在於是否願意直下承擔。


        ---慈、悲、喜、捨的起點。』


(二)領導力


 第二梯次陸續報到完,就帶領子弟兵去掃廁所收廁紙;簡單地告之羅俊宏(15歲):「公廁大家最常去,一到廟裡還沒拜拜就去,要走了再去,但卻很少人會去主動打掃公廁,甚至維持清潔也很難做到,我們有機會來此活動首先要學會愛護這個地方,因此先從打掃廁所開始做起。」


 子弟兵們很聽話,但做事效果有待加強,掃了一層二層,到了第三層時,自己遲疑了一下,還是鼓起勇氣向他們說明,這樣做不合格,示範一次給他們看之後請他們再重掃,之後,我卻沒有勇氣再去檢查一次,理由很多─時間不夠、地方不熟悉、工具不齊全…看到自己在帶領上,觀察力不夠(觀察他的行為,好或壞,學習他的優點,應用在生活上),耐性不足(改變對人家錯誤的印象─去求證),講話時不清楚知道自己在講什麼(要說自己聽得下去的話,別人才能接受)


 面對這些孩子尚且如此,將來面對不同領域不同觀念的人,自己又該如何?躲避不去面對?逃得了嗎?好沉重哦!我想問題出在自己的用心,有無真心為他人好,這才是重點。倘若真心待人,話說得再大聲再難聽,別人聽了也不覺得刺耳,一旦滲雜了一點點私心(為自己想),說的再好聽,他人也能瞭知─其心頗測,只差在有無當面說出來而已;吳師曾言:「做人要圓融,但之前有個前提要做到,『誠懇』,對人對己都一樣。」老實做人就是要“老實做人”。


玄一:當由心念住要入法念處時,必有的轉折--「看好自己的心」


  『念自心出,言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