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先說明一個行者,其“意根”作用時,該如何放下?」


師教示:「意根與根、塵、識有關。放下─非將世間的一切都放下,人是活的,要有熱情、昇華具足的能量,慈悲予人。真放下才能體會什麼叫“鬆”。要談放下,得先把肺練好(呼吸練好),氣到哪兒要清楚,要找方法別有對立與分別。」


「當要參禪時,感覺有感覺─不靜;要連感覺都沒有,大死一番,才能真重生。最後的堪破,是要回來接受自己是個人,人再怎麼厲害,也抵不過時間的變化。」


 「要如何斷意根呢?當面對一切所遇緣時,剛開始先讓意根保持漠然,然後融入所處的環境中,最後學著放下。真能放下了,自會覺受到內心進入空無的喜悅。人要做到跟大地一樣的沉默,才能稱有一點放下意根了(無我的狀態)。打破二元對立,融入“心經”的世界─五蘊皆空,才能說有在斷意根。」


構成宇宙的三元素:物質、能量與空間,但這三者須藉由時間的來引動,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諸多變化。只要是有因緣,就會牽扯到時間的變化值。試想,每個人甫初生的模樣與現在的自己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變化值就是時間,透過時間的變化值,而漸次去體會、經歷老病死(生與滅指的也是時間),以有常的規律(日出日落)延展出無常的諸多戲碼,所以人再怎麼厲害也抵不過時間的變化。」


「外身要看淡、要打破,才能有內身長出。理論上來說,別人生氣或是感動,干你何事?但既是在修學就不能這麼漠然,當然也不能情染過重的,什麼都要插手管,那也是錯!死人沒意識,活人是有意識的,修行人就是要轉強烈的自我意識成為內觀(思惟能力),去體會何因、何緣去動了意識,是勉強自己不去流眼淚?還是被境界給拖走(情染深)?這都錯也都對。一切要自己去看清楚,要透過動與靜去了解心的變化。」


「心修好了(觀心無常),才能進入“觀法無我”→就是把自己放在不可意(不是自我意識所想的)的時間、空間中去磨煉。這是更深的禪定,逆境愈大、覺受就愈柔軟。打開心在實境中去看清苦、空、無常、無我,去真實體驗而非用自己的意識去解釋法,那時是非善惡很清楚並接受這一切,但可以不對立,並能做恰當的選擇。這就是“觀法無我”。」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當與他人互動時就會有對立的問題。人要真正的包容一切,才會沒有對立。“放下”不是口號,當起對立時,就要去看清楚─是何因?何緣?所引起的,又為何會引起自己種種的負面能量。並藉此看清楚自己,心是自己的老師,環境只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就知道自己走的正與否。走得正,所遇的環境就好;走得不正,環境就不好,但也別因自己環境好,就去礙了別人的眼 (心是菩提樹,身是明境台,日日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當心起伏了,就要懂得在一呼一吸間,以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去調適己心與以拜懺來柔軟自身。」


 


  問:「去觀察生活上的壓力從何而來?在這個色身上又起了什麼     反應?」


  師教示:「要知道情緒與內分泌有關、身體會有沉重感與肝臟有關、腸子代謝太差,腦袋會卡住、放下與心有關係、放鬆與肝臟有關係、感到缺氧、胸悶是與呼吸器道有關係、脾好自然較好溝通,脾氣會較好。」


「修學不能太浮燥、太燥進,不能帶有目地性的學習,也不能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更不能用順便的態度來應事,且絕對不是下班後的休閒活動;而是時時要懂得反觀自省,要先絕對的自私,清楚覺知自己的身心怎麼了?連自己這一身都搞不定了,遑論其它!」


「別怕事來磨,但怕心先死。一個“怕”字擺前面,那還修什麼呢?怕了就會想逃,就不想去面對,那麼道理聽再多,壓力就愈大,那就不是止息苦,而是讓自己陷在更深的苦海裡了;所以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不修就等著受刑,這不是恐嚇,而是實相。」


 


     整理禪觀有情世界之六根三堂課的內容


             課程時間101.3.4~101.3.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