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修行根本次第”課程-1. 101.6.18
◎問:「修學到現在,常不知何時該吃藥?或何時該看著這個色身觀察他就好,而心生煩惱?」
●師教示:「該吃藥時,是因為器官的修復能力不足、或是己心已心生恐懼而須去看醫生,吃藥讓己心能安,讓該修復的器官藉由藥物加快其代謝速率;反之,若是能將心照顧的明明朗朗的,那麼自身當下怎麼了,就會清清楚楚的,那麼看不看醫生、吃不吃藥就不是問題了。」
「醫生醫病不醫心,身是自己的,修行人得先學會了知自己的身心狀況;過程中受不過當然就去看醫生了,但台語俗話說“醫生緣主人福”治不治的好,就得看是個人因緣與福報了!」
◎問:「學佛的基本態度?」
●師教示:「人有佛種,而佛是覺悟的人,故別將佛當成神般的膜拜、祈求,所有的經典最終都要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而諸惡莫做是戒、眾善奉行是律,那麼還有一句自淨其意呢?就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中與一切人互動,將己身做好,去顯正而非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
「當自己還未證得阿羅漢果位時,別相信自己的直覺(或是感覺、感受),此時的一切,會引導到錯誤的觀念。這時所說的感覺,常是在訴苦或是將貪、嗔、癡的過程拿來說嘴,絕對不能稱得上是在說“正語”,那就成了負面的語言,而有了負面的語言,就有了對立,進而產生壓力,就產生了過患,而成了苦難;這種種的苦(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造成,就來自於主觀意識的感受。」
「想蘊與行蘊是地獄的開端!想了就漏精了,如衣服有許多的顏色,人們透過學習而能分辨諸色,但當看到藍色與紅色時,就會很自然的想著男生穿藍色,女生該穿紅色的想法,這潛意識的直覺反應,要不這麼想都難哩!」
「人有煩惱,才有對治的方法!佛陀與人同樣是透過諸受,來覺察自己身心的諸多變化,受苦了,將苦化掉之後,透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對真理、實相的了解,而成為智慧的語言,來令自己可以過平和、喜悅與自在的生活。」
◎問:「如何才能解開層層束縛(解脫)?」
●師教示:「在修學解脫道時,過程中會有種種的習氣跑出來,此時別排斥它,而是去觀察它。」
「在佛陀還在世的時代,當弟子的身心有苦,而佛陀感受到時,就會走入弟子的身心,將苦做適度的轉化,過程中教弟子用方法來化解,當弟子身心有轉化時,再去向佛陀報告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況,與佛陀討論後,佛陀再告訴弟子可以怎麼做,如此不厭其煩的反覆教導;那麼,如何能證明這個弟子會了?就是這個弟子看到他人身心有苦時,再去把他教會,讓對方的苦得以止息,透過心解脫而讓身不執著於苦,這才能證明這個弟子真的會了。這就是佛陀“三轉法輪”的真實意義。」
「佛陀“甘願弟子在色身上執著,也不願弟子在心念上執著”,要知道心想偏差(不好),身就會有反應,透過身念住完成的種種過程,自然就可以知道過程中,己心怎麼了?故佛陀要我們在身、受、心、法四念住中去觀察與思惟,絕不是自以為是的以為心成就了,這個色身就可以不管他,這身心絕不是這般分離去看待的(當然也非一般言詞可以說明的)。」
「佛陀最大的成就─就是慈悲。佛教我們要解脫、要止息苦,別讓自我意識成為習性、慣性而不去突破,安於現有的思維模式,不甘於突破現狀,那就是懈怠(不看好己心)。這才是學不好的主要原因。過去的習性會不會障礙自己?會,那麼就要依佛陀的教義去過戒律的生活(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別懈怠,那才真有機會解開層層束縛(解脫)、止息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