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靜坐心法”三
※ 觀 自 在 菩 薩 行“深”~~~
◎問:「何謂“深”?」
●師教示:「幽微玄妙,澈骨澈髓處,方為深。」
此意解釋為「在修學過程中,要想達到行深這 “深”字,必須於二六時中,念念清明隨時保持清明在躬、不昏沉、不掉舉,念念止於至善,方能稱說在行“深”,也才能體會般若(圓滿)之意。」
師再提點:「莫妄初心,方是“深”。」
例:「有人想為父母修福而去參加法會,這立意初發心是善的,但若是在法會過程中,著於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而受外境所影響,進而起了種種意識心的分別,去分辨好、壞、香、臭…等等,那就是忘了初發心的善念而執著於外境的好惡,就無法深入法會的意義與精髄了!」
◎問:「如何行才能深入?」
●師教示:「道貴在修而不在學,修行貴在實踐而非多聞學習。」
「但在初基的過程中得先藉由多聞多學,進而擇法而學,再如實去實踐之。所以學道是初基,入道是落實,唯有修正錯誤的語言、行為,方能得箇中真滋味,也才能真正的深入精髄。」
「然而在進階過程中定會遇到障礙,這時若能不忘初心,勇猛、精進、化阻力為助力,終能魚躍龍門、登階而上。」
◎問:「修道很好,但為何總是學不好?」
●師教示:「因為六根常受外境所擾,而不懂得的“止”。」
「人與外境相對應時,若是內在的欲望被挑起,執著於好壞、善惡的對待,就成了痛苦的來源。這時若學得邊觀邊止─ 懂得反觀自省,止妄心善思明辨,從對境中去觀察與體會,慢慢的就能止;當真的止住就定了,那時再去觀,自然就能斷疑生信。」
◎問:「什麼叫相應之學(佛心印)?」
● 師教示:「禪者不在多言,而在相應之學(佛心印)。在中國稱“氣”,就是感通觸受。」
◎問:「如何能知道自己有入道?」
● 師教示:「身體的種種觸受反應會告訴你。」
「在修學時,雖不能執著於身體的各種變化,但也不能渾然不知己身氣脈的變化─要知道但不執著於其變化;還有在學道的過程中,定要學放下,到最後連放下也要放下,身心自能得輕盈自在。」
◎ 問:「如何能得甚深禪定?」
● 師教示:「日日勤拂拭自心,掃到掃無可掃、寸絲不掛,回到父母未生前的真面目,那時才真能得甚深禪定。」
「要走入此境界,就真的得大死一番,“若要人不死,得先死個人”,這過程得真實去走過的人方能體會,否則也只是聽聽而已。」
◎問:「如何能得靜定功夫?」
●師教示:「要得靜定的功夫,就要學著萬緣放下、放無可放,自然靜定功夫能成熟。」
「過程中須能親近善知識、尋訪明師,自己的悟性加上外在環境可以重複的體證,再整理好己心,當能條理分明、不教自得,便能得定慧。」
◎問:「外在境界所引動“心的障礙”為何?」
●師教示:「恐懼與憤怒是一種動力,但也是一種墮落的開始。」
「人與外境對應時所起的種種反應,其實都是在提醒自己的不足處,並沒有好壞,但過程中起了妄心,然後有了種種怕、煩、恐懼與憤怒…等情緒反應,就會成了心的障礙;因為會造成身體陰陽電磁的不平衡,身體的水、火不調(心腎不交),就會常感燥熱或陰冷,則呼吸必不順暢(風不順),常感呼吸急促,長久以往就會腸胃蠕動變慢、消化差(地也失調),那地水火風這四大原素,在人身上就完全的失衡,人怎能不病呢?」
『初 起 行 處 認 教 真,若 還 失 足 喪 自 心。
踏 到故 鄉 天 地 穩,做 個 逍 遙 自 在 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