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一次遇見老師,想親切主動的與老師打個招呼,老師還是不經意的閃開。從小至今對師長有一個敬重的觀念,就是不可踰越,不可踰越讓我與師長間有了距離,這個距離讓我有了學習障礙,有問題不敢提問,以致學習落後。這次見面讓我看到那個難以親近的人,影射而出就是自己與其舉止行為。修學十年還是不能融入這個區塊,自己是那麼孤傲?那麼難以與人親近?還是老用扭曲的心態來誤解老師的教導與各位師兄、師姐們。在此鄭重向老師與各位師兄、師姐們道歉,很快就能導正心態與大家相處與學習。


為融入而思惟自己的個性有那麼自閉放不開嗎?在市場工作這個職場上,可以很自然大聲吶喊水果的價錢,可以放開心胸與人寒暄,更可以將所學很誠懇替某些老太太解答心中的疑慮,也常得到她們的讚賞,進而分享她們生活中的樂事。在工作這區塊上的表現是那樣自然、那樣放的開。然而卻在自己很喜歡投入得修學領域上表現出那麼不自在?那麼嚴謹?那麼想逃離這個領域?


回溯小時候的那段時期,自己個性是較內向,不會積極主動與人友好,習慣獨處不受干擾的生活,自然而然養成不能接納眾多人干擾的狹隘胸襟。退伍後,還年少輕狂,雖認識了很多酒肉朋友,可以每天一起吃、喝、嫖、賭,表面融洽、情似兄弟,但內心還是不能完全接納他們,這些舉止行為只限在家庭之外,完全不能打擾到我家安寧。修學後,在初期時,因學習不佳加上自卑感作祟,與人交談時,口語表達不是很流利,想掩飾自己氣質,少談為妙,與同學們只是點頭之交而已。到了中期,自知自己的根器較鈍,為了不輸人,就著相在唸經、拜懺的功課上努力,每天過著規律(上班、念經、拜懺、上課、睡覺)的生活,少有時間與人交往,更不想同學們打擾我規律的生活。到現在初開發智慧時,個性卻從自卑到過過慢,在這個領域自以為不與人交好,也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只要自己夠努力,在習性上能認錯、能改過,自己還是可以成就的。生活在自我想像美好的境界中過著美好能成就的假象裡,這裡以自我為中心,這假象讓我沉迷與陶醉,裡面的自我越膨越大,更少有空間能接納別人與其意見。


覺知有此習性的當下,自心的覺受是痛心疾首、坐立難安,急欲想找老師解決此過患。電話未接通,腦中一閃壇經中的一句名言:「迷者師度,悟了自度。」就在靜坐中讓心平靜下來,平心思惟,此是病,應查出病源,再找出對治病的方法。這病與我相生相長數十年,我依然健在,多重個性如同遙控器上的各台選擇鍵,操控完全在我,只是此時未能隨心所欲的隨空間轉換而自在切換。找到對治的方法了,就剩對境時的對應。想到此心痛就自然化開了,不用再去麻煩老師了,但感謝老師的教導。此次能擺脫依賴,自我解決問題。


南無佛陀耶。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池府千歲慈悲


江洪  懺悔101.9.25


師云:


此是「擇法覺支」的正確法程;但「次第」、「脈絡」、「風火顯用」、「大小周序」均未証知


自己的行為要自己負責,沒有任何第三者可以為你負責(或幫你解決),只有依靠自己的行為招感未來善惡,「如實知」「如實見」才能進入「解脫」的境地。


「擇法覺支」有一種透視「五蘊」的力量,當行者能覺察「五蘊生滅法」,能體驗「五蘊」是無常、苦、無我。在生活中就不會製造煩惱的因,自然就不會有煩惱的果。過去因誤認身心是「我」及「我所有」的「無明」、「黑暗」就不會存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昌會館 的頭像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文昌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