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勅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詮釋經義章第二十九
佛仙兩門。教典各殊。其修持亦多各異。然予觀玉經旨趣。多與釋經相同。如經稱十方化身玉帝。普皆來集元始會下。如無邊明鏡。此與釋迦分身十方。至欲開多寶佛塔。則三變淨土。容受十方。分身諸佛。同開寶塔同也。清明天主。所獻天寶奇花。旋結成蓋。與毘耶離。五百長者子。各持七寶蓋。用以獻佛。佛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同也。蓋一而不分。無以見萬化之神。分而不一。無以見一元之妙。至於釋迦應身。降自種民天宮。按諸道藏。釋迦亦即玉帝化身。特全藏人未之見。故弗知耳。所以示跡受生。與修證之神化。大略相同。所不同者。惟五方誥命。蓋上帝布化行政。寧謐水土之事。與佛不同。然五方誥命。與赤書靈文。元始天尊。謂其生於浩劫之先。混沌之初。二儀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試思兩儀未判。日月未明。此靈文生於何處。於此悟得。方稱透徹。然人知五老上帝。叩請元始。開玉匱科。傳靈寶法。而不知經稱五老。所以顯人稟五行之炁。皆歸於元。玉匱靈文。載人心性之內。孰謂玉經止談上帝本行之事。而非闡道之書乎。凡修持之士。能依經先斷諸障。後依五方靈文如法行持。持之既久。自有天真護持。群魔束形。十二身可以自證三十種功德。不求而自至矣。特患人妄緣不除。塵障未淨。若果諸念不生。萬緣頓息。則塵沙惡業。隨心消散。若但誦讀。而不能修持。終屬有漏之因。非經義也。寧惟玉經。凡誦諸經。皆當如是體會。今時奉道之士。未嘗不多。結會誦經。亦未嘗少。或禮三元。或奉北斗。或依佛法。或慕伭風。種種不一。然僅知有禳災度厄之功能。而未達學道希仙之大果。以致誦經者多。明經者少。試再將三元諸旨趣。剖晰言之。即如三元。人知為雲臺山上。有此三帝君。於都會府中發號施令。以事蹟論之。則臺山在北海之中。都會府係三聖出治之所。如此見解。是泥於文辭。三聖訓世之心。失之遠矣。惟以義求之。則三聖同一太極。不離當人之身。所謂海者。智慧性海也。雲臺山。亦即雲臺方寸心地。雲即心中發現之慧光也。都會府。亦即此身靈妙之府。泛應曲當之原。子輿氏曰。萬物皆備於我矣。非都會而何。況上元九炁。九陽之炁。於行為木。於時為春。故上元誕於正月。乘春炁也。於常為仁。仁主慈愛。故其功用為賜福。於人生神。為胞命元之炁。中元七炁。七陽之炁。於行為金。於時為秋。故中元誕於七月。乘秋炁也。於常為義。義主決斷。故其功用為赦罪於人生神。為魂命元之炁。下元五炁。五陽之炁。於行為水。於時為冬。故下元誕於十月。乘水 炁也。於常為智。智能消障。故其功用為解厄。於人生神為。魄命元之炁。夫此三元。在人一身。主應泥丸丹田洞房之宮。凡人起一意念。即能知之。以其神明之相通也。得道之士。皆從三元保舉。為上帝樞密。職掌善惡報應之臣。權衡修道之士。黜陟群仙。總理諸神。其勳偉。其權重也。然仙經雖傳世久遠。奉持者多。昔未申明其旨。以致世人莫知。吾今不惜洩漏。剴切指示。務期人人如法持誦。以我之心。合帝之心。則三 元帝 君。隨心而應。祈福福至。禳禍禍消。昔法達誦法華經。至滿三千部。一日參謁六祖。祖問以經義。達不能對。祖曰。汝名法達。未能達法。祖因開示佛之知見。達於言下省悟。因呈偈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祖曰。爾前誦經。只是為經所轉。未能轉經。於茲方可稱誦經僧也。爾諸在會弟子。及未來一切眾生。凡誦諸經。務能轉經。勿為經所轉。則善矣。
淺釋:所謂經書都具備在人的心性之中。誰說玉皇本行集經,只談論玉皇上帝的行事而已。凡是修道者,能夠依照經文所寫的先斷除各種業障,然後依照經典,如法修持,且持之以恆,日子一久,自然有護法神來護身,群魔就無法接近,那麼有十二身可以自我修證,三十種功德不須去追求而自然具備。
最擔憂的是一般眾生的塵緣不能斷除,塵世之業障不能清淨。如果各種心念不會產生,那麼各種宿緣就會頓然平息,則縱然有再大的業障,也能隨著本心慢慢清除,如果只有誦讀經書,而不能依照經義去修持,最後還是會成為煩惱的根源所在,而不符合諸經的意義。不是只有玉皇本行集經如此,凡是誦讀經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現在信奉天道的人,並不是不多,集結在一起誦讀的人也不少。有的供奉三官大帝,有的供奉北斗星君,有的皈依佛門,有的仰慕道教,各有不同的信仰方式,但都僅知道其有消災解厄之功能,而未能提升至修道成仙的境界,以致於誦經的人多,而明瞭經義的人少。
嘗試再把三官大帝所說諸經的意義,詳加說明,就如堯帝、舜帝、禹帝,大家只知道雲台山上,有這三位聖帝,並在都會府中,發號司令。以其事蹟來討論,雲台山上在北海之中,都會府是三位聖帝發號司令之處所,如果持這種見解的人,是拘泥於文辭的表述,而對三位聖帝訓勉世人之心相比,實在相差太遠了。
如果以義理來說,三位聖帝就如同一個太極,其本性不離人身,所說的海,乃是指本性的智慧如海,雲台山指的就是我們的本心,雲就是本性發出之智慧光芒。「都會府」也就是發號司令使身體靈活運用的處所,這是與隱匿的根源互相對應。孟子說:「萬物都具備在我身上。」不是指這個都會府又是什麼?何況「上元天官九炁,九陽之炁,以五行來講為木,以四時來講為春,所以上元天官堯帝誔生於 正月十五日 ,迎接春天之氣。以五常來講為仁,仁主慈悲愛護眾生,所以其功用是賜福,以人來講為人之元神,是本性本來之元陽之炁」。「中元地官七炁,七陽之炁,以五行來講為金,以四時來講為秋,所以中元地官舜帝生於 七月十五日 ,所以得到秋天之金氣。以五常來講為義,義主要是堅決果斷的處理一切事物,其功能是赦罪,以人來講是魂生長的根源之炁」。「下元水官五炁,五陽之炁,以五行來講為水,以四時來講為冬,所以下元水官禹帝誕生於 十月十五日 ,得到水的全炁,以五常來講為智,智慧能消除一切業障,其功能是水官解厄,以人來講為人魄生長的根源之炁」。把它應對在人的身上,就是上元泥丸宮、中元是丹田、下元是洞房之宮。
凡是人一有起心動念,就能知道,因為神明都在我們身上,所以只要我們有什麼動作,三官大帝都非常清楚。得道的人,都是受到三官大帝的推薦,而作為玉皇上帝的機要政官,職掌善惡報應的大臣,衡量所有修道者的言行,貶退或晉升諸部神真,總管一切神明,其功勳非常偉大,其權力非常大。
但是仙經雖然傳世很久,奉持的人也很多,以前沒有鄭重說明其宗旨,以致世人不知道其真正的目的。務必希望人人都能依照所說的方法修持誦讀,以自己誠懇的心,來契合三官大帝的心,則三官大帝會隨心而感應,祈求福報,福報隨之而來,消除災禍,災禍馬上消失。
從前法達禪師,持誦『法華經』,已達三千次的境界,有一天來參拜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問其對『法華經』的見解如何,法達禪師無法應對,於是六祖說:「你的名字叫法達,卻未能達法。」六祖因而開示釋迦牟尼佛的見解,法達禪師於聽完六祖開示後恍然大悟,因而呈上一句偈說:「『法華經』持誦了三千次,受到一句問話,就什麼都答不上來了。」六祖說:「你以前持誦『法華經』,是被法華經文束縛,而未能心悟轉變『法華經』,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從今以後,你才可以稱為是誦持經的修行者。」凡是持誦經典,務必要能轉變經義,不要因心迷為經義所束縛,那就很完善了。
玄一于 天壇學苑 辛卯年六月
留言列表